摘要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易舜瑞虎辞旧去,玉兔迎新来。兔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,它近在我们的身边,又远在天顶的一轮明月中。癸卯兔年到来之际,我们一起赏与兔有关的文物、品与兔有关的故事。动若脱兔 以快著称世间的动物千千万,唯有十二种能成为人的属相,十...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易舜
瑞虎辞旧去,玉兔迎新来。兔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,它近在我们的身边,又远在天顶的一轮明月中。癸卯兔年到来之际,我们一起赏与兔有关的文物、品与兔有关的故事。
动若脱兔 以快著称
世间的动物千千万,唯有十二种能成为人的属相,十二生肖可以看成是我们熟悉的动物的一次聚会。可爱乖巧的兔惹人怜爱,在中国早期艺术中,兔的形象已频繁出现在各种器物上。
1976年,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妇好墓,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,其中有许多动物形象玉器,既有想象中的动物,也有真实的动物。一件玉兔佩饰仅用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兔的特点,长长的耳朵、圆圆的眼、分成三瓣的嘴唇、上翘的短尾,玉兔前肢上开圆孔,说明这是一件可以佩戴的玉器,后肢微微离地,似在奔跑。这是一只真正的玉兔,用玉雕成的兔,虽然细节不够丰富,但它散发出一种古拙之气,展示了商代晚期人们的审美。
兔以奔跑速度快而著称。古人有言“静若处子,动若脱兔”,这话本来是说用兵之道,两军对战之前,要如未出阁的女子一样沉稳,使敌人放松警惕,两军开战之后,兵贵神速,要如逃脱的兔一样迅速出击,使敌人猝不及防。“静若处子,动若脱兔”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张弛有度,懂得何时静何时动,并且静时能纹丝不动,动时眼疾手快。
三国猛将吕布的马名字叫赤兔。赤兔马,顾名思义,全身如血一样鲜红,如兔一样迅捷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有诗称赞:“奔腾千里荡尘埃,渡水登山紫雾开。掣断丝缰摇玉辔,火龙飞下九天来。”赤兔马和他的主人、手持方天画戟的吕布一样战力十足,故而人们用“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”来说一个人能力出众,堪为翘楚。
在古代艺术中,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兔的速度感,若论个中翘楚,当推敦煌石窟第407窟藻井图案。该窟开凿于隋朝,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,藻井图案的颜色已不如当初那么鲜亮了,现代研究者将暗淡的颜色补回,让图案有新生的机会。
我们从藻井中间向外看,中间的四层莲花花瓣内有三只逆时针方向奔跑的兔,三只兔按理说应该有六只耳朵,但却只见三只耳朵,每只兔都与相邻的兔共用一只耳朵。
“三兔共耳”的图案在敦煌其他石窟中也有发现,在域外也有发现,它的寓意为何,至今众说纷纭,有学者认为有一定的宗教内涵,也有学者认为并无宗教内涵,“三兔共耳图像来自日常生活,可能产生于一念之间,因为喜闻乐见而传播四方,大概创造者都没有想到能有多少象征意义,事实可能也是如此”。不过在视觉上,“三兔共耳”能够强化兔奔跑的动感,尤其是它布置在藻井时,需要观看者抬头观看。
更增其动感的是莲花花瓣外的图案,八身飞天旋转跳跃不停歇,撒下五彩花瓣,密集而流畅的线条、丰富而多变的色彩,动感十足,加上奔跑的兔,简直让观看者目眩神迷,叹为观止。
天资洁白 惹人怜爱
看过了奔跑的兔,我们再来看看端庄一些的兔。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西周时期的“立兔形典尊”。该名囊括了这件青铜器的主要特点,它是一件尊,外形是站立的兔。制作这件青铜器的工匠,以写实的方式塑造兔的外形,它站立的姿势、圆睁的双目、竖起的双耳,表明它受到了惊吓,它正在观察周围的情况,也许下一秒就要飞奔而出。这件青铜器的匠心之处,体现在兔身上开了一长方形口,口上的盖子有钮,正好是一只匍匐的小兔。
这件青铜器上还有13字的铭文,据历史学家李学勤的释读,从铭文字体可推知该器可能是西周穆王时制作的,铭文内容与射礼有关,说的是小臣丰受周王之命,赐给典正弓用的器具,典为纪念此事而制作了这件青铜器。小臣是射礼中的执事人员。
兔是常见的猎物,典制作兔尊,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。古人的打猎活动颇多,有时猎兔也能敷演出一段精彩的故事,呈现在戏剧舞台上。元代戏剧发达,男女老少都爱看,杂剧流行大江南北,南方还流行南戏。南戏四大本中有一出《刘知远白兔记》,且看白兔在这出戏中有何作用。
《刘知远白兔记》讲的是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故事。刘知远是五代后汉的建立者,他未发迹前,曾在外漂泊,恰被李文奎遇见,李文奎发觉他乃是“人中吕布”,未来必大有作为,遂将自己的女儿李三娘嫁给他。李文奎死后,三娘的兄嫂容不下刘知远,将他赶走,并让他写休书。刘知远被迫与三娘分离,而三娘已有身孕。兄嫂对三娘也很残忍,令其白天挑水,晚上在磨房磨麦,三娘就在磨房中生下儿子,自己咬断了脐带,所以三娘就称他咬脐郎。三娘知道兄嫂肯定也容不下咬脐郎,请人速将儿子送到父亲处抚养。咬脐郎长到十六岁,不知自己的母亲是谁,一日外出打猎,在追赶一只白兔时,遇到一位在井边打水神思劳苦的妇人。这位妇人正是三娘,母子终于相认,咬脐郎将此事告诉父亲,父亲把始末说给儿子,最后一家三口团聚,是一出大团圆的剧。
有猎兔者,也有宠兔者。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曾被贬滁州,写下千古名篇《醉翁亭记》,不为人知的是,他在滁州还偶然获得了一只兔,并将其带回汴京。欧阳修有《白兔》诗,“天冥冥,云蒙蒙,白兔捣药姮娥宫。玉关金锁夜不闭,窜入滁山千万重”,这白兔是从忘了关门的月宫中窜到滁州。欧阳修“网罗百计偶得之,千里持为翰林宝”,可是白兔从此就不能自由活动了,只能待在笼子里供人赏玩,“主人邀客醉笼下,京洛风埃不沾席。群诗名貌极豪纵,尔兔有意果谁识?”欧阳修为此白兔先后两次邀请诗友聚会,来的都是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大家,王安石、苏洵、梅尧臣等人都有相关诗作流传,然而又有谁关心过白兔为何要从月宫中出走呢。
欧阳修最后感叹“天资洁白已为累,物性拘囚尽无益。上林荣落几时休,回首峰峦断消息”,白兔的洁白本就不易保持,现在又关进笼中更不自由,虽贵为翰林之宝,但宫中园囿岂是白兔的家,而要走出宫中走向更广阔无拘的世界就更不可能了。欧阳修这几句,说的岂是白兔,分明说的是自己“欲采苹花不自由”。
十二生肖作为古代艺术作品常见的题材,有很多种表现方式,其中一种将十二生肖的头与人的身体搭配起来。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组明朝的白玉十二辰,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是可以一一对应的,兔对应卯,是早上的5点至7点。这组白玉十二辰中的兔,人的身体搭配兔的头,身穿交领衫,席地而坐,右手持扇,左手微抬,似乎握着什么东西。这只兔看上去是一位翩翩佳公子,文质彬彬。
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一组清朝的青玉十二辰,其中的兔也是人身兔首,也是席地而坐,也是右手持扇,左手则握着两片树叶,或许白玉十二辰中的兔左手也握着两片树叶。这两片树叶将我们带到神话的世界,带到清冷的月宫中。
唐朝热衷搜罗奇闻逸事的段成式在《酉阳杂俎》中说有个叫吴刚的人,因为学仙有过,被罚在月宫中砍树,他砍的是桂花树,此树高五百丈,“常斫之,树创随合”,每当吴刚用力砍出一个创口,它随即就愈合了,这是一棵永远不能砍倒的树,与西西弗斯推石到山顶旋即滚下的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兔手持的树叶是桂叶,据说每年八月十六,这棵桂花树上的一片叶子会从月宫掉落凡间,谁能捡到这片叶子,就能拥有无尽财富,因此桂叶又象征着财富。
玉兔捣药 飞向太空
在古代艺术中,兔持桂叶不如兔持玉杵常见。古人为清冷的月宫安排了吴刚、嫦娥,安排了玉兔、蟾蜍,吴刚伐桂、玉兔捣药,一时间好不热闹。
扬州博物馆藏一面唐代的月宫飞龙镜,镜钮两侧各饰一展翅飞翔的鸟,镜子下半部分是蛟龙出海图,上半部分是月宫图,月宫内有一棵桂花树,树下一只玉兔呈站立姿势,手持玉杵正在捣药。这面铜镜在不大的尺幅内,将海与天都囊括在内,布局疏朗大气,线条流畅有力,乃镜中精品。
玉兔怎么到了月宫中,又怎么捣起药来?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,屈原的《天问》一口气问了172个问题,其中有这样两个问题“夜光何德,死则又育?厥利维何,而顾菟在腹?”夜光指月亮,月亮何德何能,竟能缺了又圆?月亮贪图什么好处,让顾菟在它的腹中?顾菟二字究竟指什么,学者的看法不一致,有一派认为顾菟指顾盼的兔子。
月中有兔在汉代已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。与月中有兔对应的是日中有乌,不过可不是一般的乌鸦,一般的乌鸦只有两条腿,而日中金乌有三条腿。按照古人的阴阳观念,日为阳,月为阴,奇数为阳,偶数为阴,所以日中金乌要有三条腿,而月中玉兔本来就是四条腿。古语有云“乌飞兔走”,日出转眼到月升,时间过得真快啊。
汉代画像砖上反复出现玉兔捣药的图像,但大多数时候陪伴在玉兔身边的是西王母。西王母的传说在汉代有强大的影响力,西王母住在昆仑山,有长生药,而玉兔所捣之药就是长生药。汉代之后,西王母传说的影响力逐渐下降,或许这成为了玉兔前往月宫中捣药的契机。
玉兔与月亮的联系,浪漫又富有诗意,这种诗意今天已写入了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中。2013年12月,嫦娥三号着陆月面,其巡视器月球车的名字叫“玉兔号”。2019年1月,玉兔二号首次驶抵月球背面。未来玉兔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。
如果不去追溯玉兔捣药复杂的演变流程,就是图像本身也令人感觉到可爱,具有一种吸引力。也许北宋一位精明的商家就是这么想的,并将玉兔捣药作为自己店铺的商标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北宋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”广告青铜版,这是中国最早的广告。
青铜版上方刻有店铺的名字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”,往下就是商家选定的商标——玉兔捣药,商标两侧还写着“认门前白兔儿为记”,提醒顾客认准商铺门前的白兔儿,可别走到其他人家去了。再下方是广告词:“收买上等钢条,造功夫细针。不误宅院使用,□□兴贩(□代表模糊不清的字,有的学者认为是转卖二字),别有加饶。请记白。”这功夫细针,顾客既可以买回去自家使用,也可以转卖给其他人,量多还可以给批发价。由此可以推想当时同业竞争是相当激烈的,商家除了在商品质量上下功夫,酒香也怕巷子深,要将自己的好商品吆喝出去,吸引更多的顾客。
兔因乖巧可爱而获得人们的喜爱,许多人都有小时养兔的经历,由此牵起一段童真可爱的岁月回忆。在可爱的兔年来临之际,愿大家做一个可爱的自己,将温暖与爱传出去。